亮點榮譽
|
工業設計如何分析復雜產品螺絲釘展示了復雜性的外延,也就是簡單工業性,但卻有復雜的用戶性質。那我們還是要回過頭來看工業的復雜性。它早已入侵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里了。
上圖中,是個孩子,在研究著怎么把收音機給拆了。這個是什么東西,為什么可以發出聲音,為什么要換電池。太多為什么,太好奇,迫使一個小男孩可能頂著被爸爸痛揍一頓的風險,想把它拆了。來解開心中的疑團。
好奇是我們探知這個世界的源動力。第一次打不開,看到一條縫就用起子撬開了。撬開后才發現,有個叫螺絲的東西把外殼連接在一起,以后就知道先找螺絲位置,先把螺絲擰下來,再打開外殼。我們又發現了一種叫電線的東西。從一點連接到另一點。不小心就拉斷了,弄壞了,產品就不會再響了。接著看到一個塊大大的綠色的上面有很多金屬小刺的板子,像一塊綠色的地圖。直覺告訴我們這塊板子很復雜,是很重要的一塊東西。。。
很多設計師都有一個因為愛拆東西而被父母責罰的童年。童年承受著好奇心和責罰管教的雙重壓力。也正是這種壓力,促使我們必須把拆開的東西完整的裝回去,不讓父母發現。既滿足了好奇心,又避免了父母的責罰。
在心理學中,好奇心的產生與恐懼感有關,是一種對未知世界顯現的一種無法掌控的恐懼。促使我們想要了解,了解的越多心里越是有底,越是有安全感。好奇心也是驅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。但是人類智慧已經使工業產品不是一眼看上去就可以理解其原理的。知識和學習的傳承,給我們縮短了學習工業復雜性的時間??梢詮臅緦W習,也可以直接通過拆解去了解。 剛到德國公司上班的時候,德國老板就在我邊上扔了兩個大大的產品,和一個紙箱,紙箱里面是外殼零件。他跟我說,接下里一個月內,它們就是你的女朋友。認識它們,了解它們,需要的話把它們拆了。紙箱里的零件并不全。但是,拆完要裝回去。說完就離開了。
面試的時候,我還看著滿墻的電動工具產品興奮不已。連摸一下的勇氣都沒有?,F在就直接讓我拆了。那實在是太照顧我了。但我也知道,如果拆掉了裝不回去,那也就走人了。
之前還聽說過,有自行車公司面試設計師,把所有的自行車零件放在桌子上,讓設計師在規定時間內把它們組裝成一輛自行車。
為什么拆是一種很被看中的能力呢?其實這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。拆本身并不是對于工業復雜性的駕馭能力,它只是一種工業復雜性的探索和學習能力。不過只有通過這種手腦并用的學習和探索,才能提高對于工業復雜性的駕馭能力。
當一個孩子 拆開產品后,在他面前展現的是一個全新的未知世界。
螺絲?金屬?
外殼?塑料?
電線?塑料包著金屬?
電池?如同一種被喂給產品吃的食物,但是有電和沒電的電池看上去完全一樣。怎么知道一個電池有沒有電?還要用一個叫萬用表的東西測量。
什么是電???
電路板?這個像地圖一樣的扳到底是什么鬼?上面黑的方塊,和藍色的圓柱體都是什么,巧克力和糖果嗎?
喇叭?是塊餅干嗎?為什么會有聲音呢?
好奇嗎?行,那拆吧,拆完之后呢?要哭了嗎?因為太恐怖了。我后悔拆了,因為我的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,反而更加恐懼了。這都是些什么?????孩子嚇壞了。把東西放在桌子上不敢再動了。
只得等父親回來,一下抱住爸爸,“爸爸,我錯了。我把收音機弄壞了!我也裝不回去了。嗚嗚嗚!”
爸爸安慰著說:“沒事的,爸爸會修。來我們一起把它修好!”
爸爸拿出了工具,電洛鐵。仔細檢查著孩子拆開的程度,并一邊給孩子解釋著每個組件的名詞和作用。然后用電洛鐵把孩子拉斷的那個金屬線頭部焊接回了電路板上。把零件都裝回盒子里,用螺絲擰緊外殼。收音機又響了。孩子很興奮,因為收音機修好了,更重要的使,恐懼感消失了。
是的,面對復雜,需要知識,同時更需要勇氣和鼓勵。我把德國老板給我的產品拆了。因為是電動工具,內部有齒輪箱,曲軸連桿等運動機構。我可以在拆開的情況下,清楚的看到它的內部如何運動。這種內部機構運動的畫面,在這個產品整個設計過程中始終印在我的腦子里。當我把產品插上電源,開始工作的時候。即使只看著外殼,我似乎就能看到內部的組件正在高速運動著。
但是由于我對于電動起子機的最大扭力輸出沒有概念。我用了一個動力很小的電動起子機來擰緊那個產品的螺絲。所以根本沒有擰緊,而我以為擰緊了。第二天德國老板拿著那個機器和我討論的時候,發現褲子濕了。一看原來是產品里的機油流了出來,因為螺絲沒有擰緊,所以密封圈失效了。我當時真是無地自容。但老板沒說什么,只是提醒我以后不管用什么工具,最后一定用手動起子擰一下進行確認。
在后來的工作中,拆是主要的工作,一個產品拿來,幾個設計師一起設計,不是你拆就是我拆,你不拆我拆,你拆了裝起來,我還要拆一遍。想設計它嗎?別著急畫草圖,先看看你能夠理解它的復雜程度嗎?理解了才能駕馭,才能對它進行重新設計哦。
之前在一個國內小公司工作的時候做過一個復雜的設計項目。這個產品叫做高桿燈升降系統防墜落緊急制動裝置。聽名字就夠復雜的。當時的設計要求是改進外觀。但這個產品它沒有外觀,只有結構,它的結構就是外觀。挑戰一下咯。把所有結構拆解以后,逐個零件改進,能改的地方都進行了優化,無論是生產方式,焊接方式,還是外觀輪廓。最后的結果還不錯。上圖中,最下面一張,是我用keyshot的渲染了一個半透明效果,以展示其結構。
后來公司做宣傳,跑到一個什么會議上展示,老板把設計圖拿到一個交通大學工業設計教授面前去得瑟。說:“教授啊,你看我們這個設計怎么樣???”教授看了看說,“為什么不用個外殼直接罩起來,把結構都包住,這樣就看不到里面了。有簡單又方便。”老板殷勤的說:“教授說的是,說的是。”老板回來,跟我抱怨,“教授就這水平,包起來誰不會啊。還看不上我們的設計。”是的。老板和教授說的都沒錯。設計不是一定要挑戰工業產品本身的復雜性的,反而是可以主動躲避復雜性的。就看設計師自己怎么選擇了。 |